培育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国特色协商文化

中央政协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传承中华民族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政治文化”“培育与时代和任务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文化”。如何在发挥专门协商机构制度效能中,探索培育富有特色的政协协商文化,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基层政协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的问题。

一、基层政协探索培育协商文化的意义

政协协商文化是政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政协协商文化培育建设,是加强政协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政协协商实效的重要保障。因此,在推动政协协商民主建设过程中,必须大力培育协商文化,弘扬协商文化,才能不断提升政协协商的质效和影响力,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协商文化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深入挖掘我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可以发现根植于其中丰富的协商议事思想和实践形式。“商量”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易经》,“商兑未宁,介疾有喜”,也就是利用谈判来解决相处中的问题。“和而不同”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认为,君子在为人处事方面,既坚持原则又不排斥不同意见,不是否认矛盾差别,而是求同存异。显见,那时人们已经把商量从文化转化为一种民间智慧,经常通过协商来化解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构建的“三三制”政权,团结所有能够团结的力量参与到抗战当中,这一时期,毛泽东曾告诫全党,必须要打开大门实行合作,要学会和其他人进行商量来解决问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协商民主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普及,也不断完善,逐渐发展为中国民主政治独有的制度模式。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协商民主不断在国家政治领域、经济发展、基层工作中创新机制,显示出足够的中国智慧。可见,“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与协商民主一脉相承,前者为后者提供了优秀文化基因,两者相互契合。

而新时代下,协商文化更加强调民主平等、公共理性等现代特质,为传统协商文化增添了现代民主理念,这既是赓续传承,也是守正创新。在今天党委和政府的各项具体工作和决策中,不论是政府征求意见,还是基层的群众自治,都强调必须提高群众的参与度,加强政治参与和沟通,好好商量,保证充分协商,形成统一共识,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二、政协协商文化的功能作用

(一)化“负”为“正”,营造良好协商氛围。当前发挥好政协职能,重在培育和营造富有政协特色的协商文化,把协商民主的精神内涵贯彻落实到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当中。克服在实际协商过程中还存在的协商文化轻视化、协商文化建设滞后化的现象,引导人们树立协商议政、敢于监督、仗义执言的理念,把党的领导全面贯穿于政治工作始终,积极推动把党的路线方针转化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二)化“隔”为“通”,打通快捷协商通道。政治协商,以“政治”为核心,重在“商”字上下功夫,这首先就意味着参与协商人员享有同等的话语权和被平等对待的地位。而在当前,有的基层政协对协商文化建设重视程度偏低,协商工作推进相对迟缓,没有为协商各方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仍然存在关起门来协商议事的现象。因此,打通协商通道,打造各类协商平台,真正建立起提供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和机会,真正敞开大门来听证议政,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形成协商共识,找到最大公约数。

(三)化“异”为“同”,保障双赢协商效果。协商文化建设主要目的,就是包容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意见,兼顾各界利益表达,兼听各种意见诉求,兼容各方智慧力量,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水平。但是有的基层政协还存在协商方式单一、协商手段简单的情况,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加强协商文化建设,强化政协委员对协商文化的认同,激发参与协商的积极性,提升化解矛盾参与治理的主动性,让协商工作真正有温度、接地气,取得实效。

三、培育政协协商文化的路径探索

当前,各基层政协尽管开始注重对政协协商文化的研究,但有的地方对政协协商文化的培育建设还缺乏认识,不够重视,对怎样培育协商文化缺乏深入思考。在新时代加强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建设过程中,寻求协商文化培育建设的路径显得至关重要。

(一)坚持文化传承创新,构建协商民主发展基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协商思想资源和实践经验,构成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生成与发展的文化基因。大到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具体到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都离不开协商文化所提供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支撑。我们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髓,如传承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思想,尊重各协商主体利益与观念的差异,致力于在各种分歧中寻找共同利益,又要在脉搏上紧跟当今时代主流文化,结合协商文化的现代特征,寻找、升华其求同存异、包容并蓄的精神内核,继续完善发展协商文化的现代精神。

(二)坚持党的领导,统领协商文化政治方向。

政协党组要把培育政协协商文化作为加强政协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协商文化培育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各基层政协必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来统领政协文化建设,包括政协协商文化建设。政协党组成员和政协工作者、政协委员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全面充分认识协商民主的价值意义,加强自身的协商能力建设,增强协商意识。要主动协商、善于协商,为协商文化的培育建设发挥带头和引领作用,在工作实践中把政协文化和政协协商文化有机结合起来。

(三)坚持循序渐进,加强协商文化制度建设。

要把协商文化的本质要求与协商制度结合起来,强化“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由众人商量”的协商自觉,让协商制度为协商文化建设提供范导和保障。这就要求我们把协商文化的理念融入制度设计中。具体而言,就是要制定协商文化建设的相关规定,包括协商计划的制定、协商模式的规范、协商流程的完善等,并注重加强协商参与主体的协商理念和协商意识的提升,以及协商能力、协商心理的建设,营造良好的协商氛围,确保协商主责落到实处。二是畅通倡导理性表达的制度化通道,建立与之相匹配的讨论原则、基本程序、工作模式等。同时,积极推动协商文化的基本理论、程序研究,完善制度的顶层设计,增强参加社会各界对协商民主制度、理论和文化等的理解、支持、认同和拥护。近年来,吉州区政协抓住制度建设为主抓手,在思想引领、委员履职、自身建设等方面推动协商文化制度化、程序化,先后出台多个类别规章制度,推动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体系建设,促进协商文化建设有本可依、有基可立。

(四)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多种类协商平台。

要注重开门协商,在积极打造各类开放式协商平台的同时,培育与其相匹配的协商平台文化。政治协商平台文化要突出“规范有序”,民生协商平台文化要突出“增进福祉”,基层协商平台文化要突出“符合实际”。在形式上也要采取多种方式,如采取面对面协商方式,经常性邀请各方主体参与协商,面对面碰撞思想、沟通交流;充分运用线上线下模式,开设掌上议事平台,探索开展“指尖上的协商民主”,随时随地开展网上协商、远程协商;建立移动式协商场所,打造“没有会场、只有现场”的协商平台等。如吉州区政协采取多层次协商议政模式,要求委员围绕“一府两院”及计划、财政、生态报告进行全面协商讨论,形成协商意见报送区委。要求各专委会加强根据对口联系范围,围绕政府及社会关注的电子信息产业、教育、医疗、社会治理、旅游发展等重点课题,广泛开展协商议政,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同时,在协商过程中注重良性互动,如增加“问、答、辩”等环节,引导委员即席发言、现场提问,部门及时回应、当场表态,鼓励与会人员敞开心扉、畅所欲言,推动各方在交流碰撞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增进最大共识度。

(五)坚持各司其职,营造包容多样协商环境。

包容多样是培育协商文化的重要内容。基层政协始终要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不断创新协商的形式和方法,营造平等、自由、公正、宽松的协商氛围。要积极推进政协协商民主建设实践,促进政协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解疑释惑、提振信心,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提高政协协商民主的吸引力和参与面,强化人民群众对政协协商民主的认知,营造有利于政协协商文化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为培育政协协商文化奠定重要的认知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要激发公民平等对话,要充分激发协商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促使协商各方毫不保留地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坦诚地说出来,真正对协商问题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形成科学的协商结果。

(作者系吉州区政协教科卫体和文化文史委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