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市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视察报告

移民搬迁是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途径。根据市政协三届常委会2014年工作要点安排,10月下旬组织市政协常委对我市移民搬迁扶贫工作进行了视察,先后到罗浮、鹅岭乡、柏露乡等地移民安置区现场进行察看,听取有关情况介绍,在柏露乡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市扶贫和移民办、鹅岭乡人民政府、柏露乡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的情况汇报,向基层干部群众征询了意见建议,对近年来我市落实移民搬迁扶贫政策情况进行了全面了解,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从2004年至2013年,我市通过移民搬迁工程完成移民1182户5704人,但是全市仍有贫困人口约8000人居住在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为了进一步加大移民搬迁扶贫力度,我市结合实际制定了《井冈山加快推进移民搬迁扶贫实施意见》,2014年至2015年全面启动6000人移民搬迁。2014年,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下达我市移民搬迁计划4000人,截止10月份,我市已落实搬迁对象771户3356人,落实移民安置地25个。各移民搬迁安置地的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其中罗浮开发区移民安置区规划建设10栋160多套安置房,已开工建设7栋。通过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户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生活观念和社会观发生很大变化,增收步伐显著加快,移民新村成为乡村建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真正做到了移民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一是极大改善了移民生活。搬迁户过去大多居住在深山区或地质灾害区,求医就学困难,生产条件落后,人身安全没有保障。通过移民扶贫,他们搬迁到自然条件、生产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善的移民新村,从根本上改变了世世代代以来恶劣的生存环境。另外,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自筹资金,加快完善移民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得到了优化。同时,通过引导就业和组织外出务工,移民搬迁后人均年收入不断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是切实转变了移民观念。移民新村规划科学合理,功能齐备,生产区和生活区基本实现了分离,搬迁户的生活习惯正在向卫生、健康、文明的方向迈进。移民搬迁后受安置地环境和观念、风俗的影响,移民群众“等、靠、要”的陈旧观念得到了改变,加上搬迁建房和生存发展的双重压力,移民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得到普遍增强。另外,移民群众通过与安置地群众的沟通和交流,视野更开阔了,思维更活跃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也更足了,移民村呈现出一种人人思富、欣欣向荣的新气象。

三是加快推进了城镇建设。通过对移民集中安置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管理,做到与加快城乡建设、扩大非农人口、拓宽第三产业互相促动,乡镇圩镇人口逐步增多,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和小城镇建设。比如:大陇镇自2004年实施移民搬迁以来,将深山移民工作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既从根本上解决了深山群众行路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又把大陇小城镇做成了商贸大集镇,已搬迁移民110户617人,城镇居民达到2500多人,城镇化率达到55%。

四是逐步优化了产业结构。在移民搬迁过程中,乡村干部不搞大包大揽,让移民主动参与建房和搬迁全过程,接受各方面锻炼,从而提高了移民的自身素质,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移民户搬出居住地后,生活方便,信息较为灵通,积极引导移民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发展,进城入园务工、经商办企业,参与工业园区建设,发展民营经济,拓宽了就业渠道和收入来源,实现搬迁后能致富的目标。

二、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建全工作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为了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我市不断强化搬迁扶贫工作措施,进一步健全机构,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成立了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指挥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副指挥长,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各有关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搬迁扶贫指挥部,建立了市领导直接抓、主管部门具体管、实施单位负责建的责任机制,明确了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工程进度、质量要求,严格考核,保证全市搬迁扶贫按照进度要求顺利开展。

二是全方位拓展搬迁渠道,推行三种模式四种方法。我市坚持把搬迁扶贫工作作为关系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任务和扶贫攻坚的重要工作来抓,在搬迁模式上,将一次性整体移民搬迁、分阶段整体移民搬迁和部分搬迁三种模式有序结合,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不强求一次性整体移民搬迁;在搬迁方法上,不拘泥于统建楼房安置,而是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探索出统建楼房安置、自建房安置、城区商品房安置、集中供养安置等4种搬迁方法供搬迁户选择,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搬迁格局。

三是多方筹措搬迁资金,加大帮扶力度。我市把整合项目资金作为保证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重要措施来抓,本着渠道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在不改变项目性质和资金用途的前提下,着手整合搬迁扶贫资金、农村危旧房改造资金、土地增减挂奖补资金、以工代赈移民资金、土地和山林流转资金等各类资金,充分发挥各类支农资金的集聚效应,使扶贫开发的效益更加凸显,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四是积极落实扶持政策,激发搬迁内在动力。我市结合全市实际,及时研究出台了《井冈山市推进搬迁扶贫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试行)》,明确了搬迁户在购房建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具体配套扶持政策。加大了对建档立卡扶贫对象移民搬迁奖补力度,人均补助标准贫困户提高到5000元/人,特困户提高到6000元/人;按照先行先试,实行政府统一安置的原则,在下七乡建设“爱心公寓”开展对30余户特困户移民搬迁帮扶工作;对在古城工业园、罗浮安置区进行统建楼房安置的,及选择在新城区、龙市城区购买商品房安置的整体搬迁移民户,每套奖补2万元;整体搬迁移民户旧房拆除按照市重点项目建设的拆迁标准进行补偿,并给予5-10万元小额创业贷款等优惠措施,助推全市移民扶贫工作进程。

三、存在问题

一是各移民安置点工作进展不平衡。2014年集中移民安置点大部分已完成规划和施工图设计,并启动实施建设,但有少部分安置点因用地紧张、拆迁阻力大等原因,导致工作滞后。比如罗浮移民安置区,项目已开工建设几个月,但在建设规划范围内还有部分房屋、土地、苗木等未完成征地拆迁补偿工作,严重影响工程进度。比如黄坳等乡镇,因为没有安置用地指标,导致移民任务难以完成。

二是搬迁对象落实难。真正符合移民条件又有迁出意愿的农户,通过近几年的移民帮扶已大部分搬出,剩下的多是意愿不强或是条件不足的,有搬迁愿望的绝对贫困群众实施搬迁难度大,在对象落实中部分乡镇也出现了为完成任务而将一些近距离搬迁或居住在墟镇的农户建房以及往年在城区购房等不符合移民对象条件的也算作移民的现象。

三是各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有待加强。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涉及规划、国土、环保、水利、消防、供电、交通、通讯、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和单位,项目的申报批复手续繁杂,影响了移民点的建设施工进度。比如龙市镇庄前安置地块,虽然国土局、工业园区主要领导都很重视,但具体操办中却出现“中梗阻”,历经数月,移民建房用地问题仍未落实,导致项目无法推进。

四是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移民新村基础设施大多从零开始,配套所需资金较大,造成移民新村水、电、路建设滞后,影响了移民新村层次的提高和群众的生产生活。

五是移民户后续扶持力度不够,群众增收较慢。有的乡镇只重视移民搬迁户建房,忽视了搬迁户的后续扶持,缺乏产业扶持的有效措施,致使搬迁户增收缓慢,搬迁户发展缺乏后劲,有可能使搬迁户搬迁形成新的贫困,背离我们搬迁政策的初衷。

四、意见建议

一是建议进一步完善移民搬迁扶贫工作协调机制,加快移民工程建设进度。由市分管领导负责召集相关职能部门,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强化协作,明确移民相关手续由各职能部门到基层现场办公,提高工作效率。各移民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单位和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严格落实工作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切实加强对资金筹措、材料选购、帐务公开、质量监督和档案收集整理等环节的管理,确保按时完成安置点建设工程,让移民户能早日搬迁新居。

二是建议出台项目资金捆绑纲性政策,使移民搬迁村配套资金落到实处。整合各类专项资金,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与移民搬迁统一规划,各相关部门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记其功、各尽其力”的项目资金整合原则,立足道路、堤防、供排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幼儿园、文化、医疗、商业、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规划建设,最大限度地整合资金,重点保证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实施移民搬迁扶贫过程中用足、用好、用活土地“增减挂”政策,既可解决移民搬迁所需土地,又为经济发展增加用地指标,同时能为搬迁移民筹集较多的资金,减轻贫困群众移民搬迁的资金压力。

三是建议加大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力度。整合扶贫、教育、民政、卫生等资源,对全市贫困人口中30%的最为贫困帮扶对象实施综合式扶贫,实现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双到户”,切实做好让贫困农民直接受益的“点对点”式的扶贫创新工作。建议继续推行建设“爱心公寓”,实行政府统一安置的原则开展对特困户移民搬迁帮扶工作。

四是建议进一步健全移民后续扶持长效机制。对贫困群众实施整体搬迁、集中安置都只是手段,最终帮助贫困户实现脱贫致富才是真正的目的,要真正实现“整体搬得出、长期稳得住、逐步能致富”的目标,建议要健全后续扶持机制,加大扶贫产业开发力度,落实小额贷款,支持移民户进行产业开发,逐步实现移民群众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