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住农业根本命脉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业农村工作要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目标,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把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做好做实,是中央提出加强“三农”工作五件实事之首要任务。县政协社会发展委员会和提案委员会为此组织了专题调研,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可圈可点,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仍然大有文章可做。

一、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是农业大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历届县委、县政府领导都十分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动员全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治山治水,兴修水利,取得了显著成就。到目前为止,全县已建成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3座,小型水库72座,山塘2515座,引水工程2116处,提水站102处;凿井12869眼,总设计灌溉面积68.55万亩。这些水利工程和设施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在防洪、灌溉、发电、养殖等方面发挥了巨大效益,为我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成绩有目共睹,问题不容回避。我县农田水利建设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水利工程灌溉效益低下。全县八大国有灌区设计总灌溉面积43.67万亩,目前实际灌溉面积只有19.35万亩,占设计面积的44%;其它数目众多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计灌溉面积26.05万亩,实际灌溉面积只有17.3万亩,能正常发挥效益的小型灌区仅469处,占小型灌区的9.5%,能正常发挥效益的塘坝工程1800座,占塘坝工程总数的69.3%。

二是国有水利工程先天不足。近几年通过争取国家水库除险加固资金七千多万元,小(二)型以上水库安全隐患基本排除,但南车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尚未完成,中、小型灌渠存在问题依然严重,老云盘、梅陂等八大灌区建设标准普遍较低,质量不高,配套不全,大部分引水渠道为土渠,没有衬砌,渗漏严重,远远达不到设计要求,致使工程效益不佳。

三是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功能退化。目前,我县国有灌区渠道逐年萎缩。如缝岭水库高线渠道按设计应灌溉至塘洲镇的洲头村,而实际上只在1984年曾经通水至冠朝镇儒社村,到去年,连上模乡油洲村都不能受益;缝岭低线渠道按设计应灌溉至塘洲镇的河江村,现在只能通至冠朝镇坎头村的部份农田;槎滩陂渠系已开挖至石山乡的良坛村,但1990年以后就没受益过,先前修建的上居遂洞已然成了摆设。有的国有灌区工程还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如老云盘一干绵溪上店段整段渠道严重渗漏,存在山体滑坡危险,直接威胁渠道下面十多户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亟待进行工程处理。

同时,一些提灌设施由于产权不明、管理不善,损毁严重。如石山乡广湖、齐塘、洲下三个村有三座大型提灌站均已报废,设施全无;上居、新屋等村60%抗旱机井淤塞严重,不能使用。

四是小型集体水利工程无人问津,工程效益越来越差。灌区“支、斗、农、毛”渠道和小山塘等由集体管理的水利设施,目前多属病险老化工程,因疏于管理,造成渠系塘坝淤塞严重,草垛丛生,特别是山塘坝体坍塌渗漏、溢洪道阻塞、放水涵损坏,大多带病运行,有的已经报废,许多集体水塘已经失去了灌溉功能,甚至还给当地村民带来安全隐患。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农田水利建设现状不容乐观,面临的问题较多,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投入不足,无钱办水。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田水利建设仅靠国家财政投入,地方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近些年尽管向国家争取水利工程资金较多,但主要用于小(二)型以上水库的除险加固和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而用于农田水利设施的完善配套投入甚微,多数农田水利工程都是依靠农民集资,县、乡少量补助的方式进行建设维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杯水车薪,起不到根治的作用。

二是水费征收举步维艰。国有水利工程水费征收体制不健全、征收成本高、征收到位率低。部分农民的水法制观念和水商品意识淡薄,抗交、欠交、缓交水费的农户逐年增多,有的村欠交水费高达30多万元。

三是存在截留挤占农业水费现象。由于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少数乡镇把代收水费当作生财之道,截留国有水费;乡镇和集体管理的水利工程更是普遍存在挤占挪用水费现象。一些乡镇把水费任务下达到村,不论受益与否,搞平均摊派,并在村级转移支付资金中代扣代缴,却并未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增加了干群矛盾,形成了恶性循环。

四是管理制度不健全,防汛抗旱与水面养殖矛盾突出。尽管近些年农民自主投入有较大增长,但主要用于挖塘拦库,发展养殖,加剧了农用水资源的争夺,一些投资者片面追求水利的经济效益,忽视了水利的社会效益,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他们普遍采取的是平时违规加高溢洪道,超量蓄水;遇有洪水时超量泄洪,给下游农田造成不同程度的洪灾;遇有旱情时即封塘闭库,下游群众望水兴叹。另一方面,有些挖塘拦库工程,没有按规定聘请技术人员设计,也没有履行报批手续,致使这批工程质量低劣,存在严重隐患。近几年苑前镇就有两座投资万元以上的水陂工程因拒绝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和指导,峻工不到半年就倒塌,农民的血汗钱打了水漂;塘洲镇也有三座群众自发建设的小山塘垮坝,冲毁农田和庄稼,群众怨声载道。

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几点建议

去冬以来,我国北方冬麦主产区出现了大范围的气象干旱,部分地区已达重度干旱或特旱,国家防总启动了Ⅰ级抗旱应急响应。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给我们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们必须时刻牢记,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努力把农田水利建设的事情办实办好。

1、重新唱响“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主旋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只有坚持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要加强对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完善目标考核。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农田水利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建立责任制,确保工作的落实。有关部门要本着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分步实施的原则,认真制定农田水利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扶持措施,做到齐抓共管,共同推进我县农田水利建设工作,唱响主旋律。

2、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机制。一方面要加大向上争资力度。前几年,我县向上争取了大量项目资金,完成了县内大中型水库的除险加固工程,保护了下游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了水库承包者的养殖利益,功不可没。但渠系配套差、设施老化等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当前要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增加水利工程投入的有利时机,包装好项目,继续加大向上争资力度。特别要把南车水库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老云盘、洞口、缝岭等大中型水库渠系维修、改造等项目包装好,让所有水利工程发挥最大效益,让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另一方面要按上级有关水管单位体制改革的精神,足额安排水管单位人员经费和公益性水利工程年度维修养护经费,确保预算使用到位。要设立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发挥财政资金的激励、引导作用,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对村组经“一事一议”或农户个人投资投劳建设的农田水利设施给予奖补,解决“无人办水”的问题。

3、创新农用水费征收管理体制,切实做到“取之于水,用之于水”。一方面要把国有水利工程和集体水利工程水费征收纳入县级财政统收统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严格考核,做到水费征收标准、办法、措施“三统一”,解决“收多收少一个样,交与不交一个样”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实行专款专用。国有水利工程水费要全额用于国有水利工程的管理、维修和养护;集体水利工程水费要全额用于当地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做到“取之于水,用之于水”,坚决杜绝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

4、探索农田水利建设新路,破解小型水利工程维护保养难题。一要制定农村集体水利工程设施和个人投资建设水利工程的管理办法。规范资金使用和建设管理程序,明确投资者和承包者的职责权限,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协调投资者、承包者与灌区农户之间的关系,化解灌溉与养殖的矛盾,保障农民灌溉用水权利,维护灌区群众利益。二要改进管水用水方式。国有水管单位管理人员要加强责任心,采取“超前谋划、压上保下、先下后上”的管理方式进行管理,在旱情到来之前把水送到下游,让下游库塘提前蓄满水,以备应急。

5、全面普查,强化管理,加大病险工程处理力度。水务部门和乡镇政府应加强对小型水利工程的宏观管理,保证小型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要认真搞好调查摸底,对所有的小型水利工程重新进行普查登记,特别是对近几年来群众自发投资建设的山塘库坝要进行拉网式的登记排查,对病险工程不论是国有、集体或个人的,都要责任到人,限期排除险情,以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干兴邦国,创新促发展。只要各级组织、各级领导坚持以民为本,把住农业的根本命脉,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稳粮、增收、强基础”的目标就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