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吉安市委员会关于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为进一步培育壮大我市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健康有序快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的目标,市政协于8月5日至7日,组织部分市政协常委对峡江县、青原区、吉安县、永新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8月26日至27日,市政协二届八次常委会议就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协商,现将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态势强劲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发展壮大农业经济的核心环节来抓,全力主攻大龙头、大产业、大项目,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态势强劲。

1、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市委、市政府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2002年,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规定》,从资金投入、税费优惠、政策服务等方面加大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今年,市委、市政府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对龙头企业扶持的有关政策措施。市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每年都要对龙头企业上规模、创品牌、获绿标进行奖励,并积极为龙头企业争取贷款贴息、科技创新和品牌培植等项目资金,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信贷融资困难。据统计,仅2007年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就为农业龙头企业争取银行贷款5.2亿元,争取和安排财政扶持资金4046万元,减免税收4086.6万元。

2、龙头企业的规模和效益不断提升。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涉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壮大,效益不断提升。目前,全市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578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79家,省级龙头企业38家,11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2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超3亿元,广东温氏、江西正邦、湖南三可、金佳谷物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在我市设立了分公司,江西绿海油脂有限公司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已经进入公示阶段。2007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产值90亿元,占当年全市农业总产值的55%,带动农民人均增收160元,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4.9亿元,税后利润6.25亿元,上交税收1.6亿元,出口创汇635万美元。

3、龙头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在政府的引导下,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了订单农业、利润返还、股金分红等多种合作形式,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良好机制,企业对农户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到2007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74.4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82%,其中38家省级龙头企业带动农户42.5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47%,户均年增收2166元。例如,吉安温氏的合同养殖户每年纯收入可以达到3万元,横江葡萄农户每亩纯收入可达到7000元,永丰农民人均从蔬菜产业中获纯收入860元。

4、龙头企业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各地、各企业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和当地实际相结合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运行模式。峡江县鑫海水产食品有限公司“跳出峡江谋发展”,在新余市、樟树市和万安县、泰和县、安福县等地的22座水库建立网箱养殖基地,发展面积8万余平方米,解决了本地水面不足、基地规模偏小的难题。吉安温氏禽畜有限公司对养殖户实行“四提供一回收”(提供鸡苗、饲料、药品、技术服务,回收全部合格肉鸡),在企业与农民之间建立了联系紧密的利益关系。青原丛玉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土地入股、反租倒包、入社承包、直接租赁”等形式,实现了土地的有序流转和集约化经营目标。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小、品牌少、实力弱。一些县(市、区)在确立主导产业时,对市场、技术和品牌因素考虑较少,仅从资源优势出发,确立了不少的产业和龙头企业,结果多数县(市、区)都是一样的产业,一样的龙头,无法体现自己的优势和特色,难以打造真正的“龙头”。在17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没有过硬的品牌产品,只有安福火腿、泰和乌鸡两个品牌荣获国家级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称号。已经取得龙头企业资格的企业多数年销售收入在500-1000万元,年产值过亿元的仅有11家企业,全市还没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而全省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就有15家。

2、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不长。目前,179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只有 66 家在工业园区办厂,大多数龙头企业仍是以传统农业理念办企业,以规模种植(养殖)或初级加工为主,农产品的产后加工、储藏、保鲜等环节还比较薄弱,科技含量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比如,永新县2007年蚕桑面积达到2.6万亩,是全国50个蚕桑发展重点县之一,拥有全省最大的白厂丝生产规模,年产白厂丝400吨,但仅限于初加工、半成品生产,利润空间非常狭窄。再如,我市肉牛年出栏30万头以上,占全省1/4,生猪年出栏280万头以上,均为全省生产大市,但由于没有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大多直接以生猪、肉牛卖出,将增值大、附加值高的加工环节让给了外地。

    3、龙头企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由于农业龙头企业财税贡献率偏低、发展周期长、见效较慢,以及农村土地承包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面临法律和政策束缚,制约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等原因,一些地方对其重视不够,在专项资金扶持等方面力度偏小。与此同时,来自不同渠道的各项涉农扶持资金缺乏统筹安排,难以使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应;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信贷门槛过高,贷款抵押物范围偏小,企业融资困难。另外,保险机制不健全、绿色通道不顺畅等也加大了龙头企业发展难度。

三、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议

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是实现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的必由之路,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把握发展龙头企业的立足点。各级政府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立足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不急功近利,不脱离实际,推动龙头企业稳步健康快速发展。

一要立足于富民。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各级政府要围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在产业规划、政策导向、扶持引导、公共服务上下功夫,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致富的能力,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二要立足于延伸产业链。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基础上,扎实推进农产品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将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三要立足于提高集约化程度。要打破过去各县(市、区)自求平衡、产业重叠的格局,在农业生产中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1-2个主导产业,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向种养能手、龙头企业集中,促进产品加工向工业园区、优势企业集聚,加速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在扩大规模中壮大特色产业。

四要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要充分利用我市生态优美、物产丰富的优势,发展有自身特色的龙头企业,带动地方的发展和百姓的富裕。如山东鲁花集团正是利用了当地充裕的花生资源,开发利用花生加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2、内联农户,外接市场,找准增强龙头企业竞争力的突破点。发展农业龙头企业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更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企业和农户的市场主体作用。

一是内联农户强基础。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和第一车间。龙头企业要通过建立科学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调动农户积极性,推进生产基地建设。可大力推广吉安温氏“四提供一回收”模式,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共同发展。

二是协同作战做强“一县一品”。对全市重点发展的龙头企业要举全市之力大力扶持。各县(市、区)要协同作战,通过协议等形式实现基地、品牌等资源共享,形成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格局,使各县(市、区)都能根据本地优势资源,把“一县一品”产业做大做强。如,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宣传、利益分享”的方式,实现品种特色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投入科技化,共同把“一县一品”做大做强。

三是依靠科技提升产品品位。龙头企业要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开发并举,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和加工品,提升产品品位,适应多元化的消费需要。例如,我市农产品开发可与庐陵文化、井冈旅游、井冈山精神结合起来,推出一些有特色、易携带的休闲、保健、文化和旅游产品。

四是优化整合上规模。龙头企业要根据产业化的需要,把产品加工放进工业园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政府要通过建立专业产业园等措施引导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集中布局,通过推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进同行业同产业链的生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优化整合,实现产业集聚、项目集群,打造大型企业集团。

五是做好营销拓宽市场。政府可联合企业共同组建优质农产品营销中心(公司),促进农产品与市场、超市的有效对接,拓宽市场营销渠道。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联合拓市”的办法,组织龙头企业参加多种形式的名特优新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活动,使农产品迅速进入市场快车道。政府和企业要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利用各种渠道全方位推介我市名优产品。

3、搞好规划,加大帮扶,强化扶持龙头企业的着力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龙头企业当做可持续发展的强势产业来对待,当作最有发展前景和生机的后续产业来扶持,做到思想到位、政策到位、资金到位、服务到位。

一要搞好规划,选准各地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我市各地的气候条件、适宜作物、传统习惯等进行认真调查摸底,制定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长期规划,科学布局各地种植(养殖)的特色品种,确定全市和各县(市、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在招大引强和扶优扶强基础上,筛选全市和各县(市、区)重点培育的龙头企业。要注意保持产业发展规划的相对稳定,保持产业发展的连续性。

二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首先要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要配齐配强基层农技人员,稳定农技推广队伍,扶持集体、民办等科技服务组织,为农户的专业化生产提供良种供应、关键技术、疫病防治等系列化全程服务。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和企业主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和管理水平,努力造就一批高素质的农民和企业家队伍。其次要建立健全市场流通体系。各地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农产品特点,进一步加强生产和流通部门的仓储、冷库、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改进“绿色通道”政策,扩大享受政策的农产品范围,降低农产品通行费用标准。同时要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要建立市、县两级农业信息网站,健全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及时向企业和农户发布市场需求信息,从而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三要加大项目申报力度,完善项目申报方式。有关部门要抓好龙头企业的梯队建设,不断充实各级龙头企业后备队伍,对有前景的农业优势产业项目提前介入、精心指导,使更多的龙头企业纳入国家和省级产业项目,争取更多的扶持资金。要完善项目申报方式,通过项目评估、公示等手段,实现扶优扶强,公平竞争。

四要加大资金、信贷、保险支持力度。要全面整合各部门可用于农业产业化的资金,集中向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带动农民增收多的龙头企业倾斜,扶优扶大扶强龙头企业。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和吸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向农业产业化领域流动,缓解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矛盾。可以在全市推广吉安县“政府+金融机构+龙头企业+农户”新型信贷联合体的成功做法,解决企业和农户贷款难题。各地要因地制宜建立特色农产品农业保险,由财政和龙头企业给予农户保险补贴,增强企业、农户抗风险能力,降低农业风险,增加农民收入。